1)停机扩容(不推荐)
这个方案就跟停机迁移一样,步骤几乎一致,唯一的一点就是那个导数的工具,是把现有库表的数据抽出来慢慢倒入到新的库和表里去。但是最好别这么玩儿,有点不太靠谱,因为既然分库分表就说明数据量实在是太大了,可能多达几亿条,甚至几十亿,你这么玩儿,可能会出问题。
从单库单表迁移到分库分表的时候,数据量并不是很大,单表最大也就两三千万。那么你写个工具,多弄几台机器并行跑,1小时数据就导完了。这没有问题。
如果 3 个库 + 12 个表,跑了一段时间了,数据量都 1~2 亿了。光是导 2 亿数据,都要导个几个小时,6 点,刚刚导完数据,还要搞后续的修改配置,重启系统,测试验证,10 点才可以搞完。所以不能这么搞。
2)优化后的方案
一开始上来就是 32 个库,每个库 32 个表,那么总共是 1024 张表。
我可以告诉各位同学,这个分法,第一,基本上国内的互联网肯定都是够用了,第二,无论是并发支撑还是数据量支撑都没问题。
每个库正常承载的写入并发量是 1000,那么 32 个库就可以承载32 * 1000 = 32000 的写并发,如果每个库承载 1500 的写并发,32 * 1500 = 48000 的写并发,接近 5万/s 的写入并发,前面再加一个MQ,削峰,每秒写入 MQ 8 万条数据,每秒消费 5 万条数据。
有些除非是国内排名非常靠前的这些公司,他们的最核心的系统的数据库,可能会出现几百台数据库的这么一个规模,128个库,256个库,512个库。
1024 张表,假设每个表放 500 万数据,在 Mysql 里可以放 50 亿条数据。
每秒的 5 万写并发,总共 50 亿条数据,对于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来说,其实一般来说都够了。
谈分库分表的扩容,第一次分库分表,就一次性给他分个够,32 个库,1024 张表,可能对大部分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来说,已经可以支撑好几年了。
一个实践是利用 32 * 32 来分库分表,即分为 32 个库,每个库里一个表分为 32 张表。一共就是 1024 张表。根据某个 id 先根据 32 取模路由到库,再根据 32 取模路由到库里的表。